2013年4月28日 星期日

《闇黑無界:星際爭霸戰》(中):系列背景及一些訪談

《闇黑無界:星際爭霸戰》 Star Trek Into Darkness(中):系列背景及一些訪談

宇宙,人類的終極邊疆。 星艦企業號的旅程,就是為了要繼續探索這個全然未知的世界, 尋找新生命,和新文明。 勇敢地航向人類足跡從未踏至的領域。 
~銀河飛龍
Space, the final frontier. These are the voyages of the starship Enterprise. It's continuing mission: to explore strange new worlds; to seek out new life, and new civilizations; to boldy go where no one has gone before.
~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  





對於《星際爭霸戰》(Star Trek,又譯《星艦奇航記》,以下簡稱《星》),我印象最深的倒不是前幾年重開機的電影,反而是小的時候每個星期六下午都在期待媽媽不要轉台讓我可以看《銀河飛龍》(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完蛋自曝年紀),雖然事到如今只記得畢凱艦長是光頭還有百科(DATA)很酷,而且我連Trekkie(或是Trekker,指星艦迷)的衣角都沾不上,只能說或許在那些週末下午航行在螢幕上的企業號(Enterprise),就此劃下我心底喜歡科幻片的那一部分。去年傳出Ben接演《星》系列最新電影的反派後,現在可是有堂而皇之的理由可以好好研究《星》這個系列了。

令人懷念的《銀河飛龍》

關於Star Trek,你究竟知道多少?

《星》系列自1966年第一次在電視上播出,開始了從此近半世紀的輝煌歷史。目前為止5部影集加上1部動畫在電視上總共播放了725集(還不包括持續至今的不斷重播),電影則在亞伯拉罕2009年重開機前已有10部系列作,可想而之週邊衍生商品除了小說、漫畫、遊戲、模型之外,林林總總多到令人眼花撩亂,在TV Guide的票選中,Star Trek名列「靠影集*」第一名。除了影集在世界各地播放外,喜愛Star Trek系列的星艦迷(trekkie或是trekker)已成為(美國)次文化的一支,除了科幻圈內星艦迷與Star Wars粉絲們不斷對抗外,其隨之而來逐漸擴散的社會文化影響與背後龐大的利益流動令人不容小覷。

2009年由JJ亞伯拉罕導演的重開機作,以時空旅行的方式創造了《星》系列原始故事的平行宇宙作為出發點,讓寇克(Kirk)、史巴克(Spock)、麥考伊(McCoy)等角色重新活躍於大螢幕上。這部作品也是《星》系列有史以來票房最好的一部,除了商業上的成功之外,本片在IMDb及爛蕃茄上也分別獲得了8.0及95%的高分。《闇黑無界:星際爭霸戰》(Star Trek Into Darkness,以下簡稱STID)作為《星》系列的第12部電影,除了承接亞伯拉罕在2009年重開機所獲得的熱烈迴響,並被賦予深厚寄望以他全新的故事取向,開拓在原有Trekkie之外的一般觀眾群,這對於Star Trek而言也算是to boldy go where no one has gone before了。

* 靠影集(cult show): 其中cult一字源自靠電影(cult movie)又譯邪教電影、邪典電影,靠電影的影迷往往熟背劇中台詞及場景,甚至為相對應場景編排專屬動作及反應,宛如儀式一般。最知名的靠電影應屬金馬影展連年上映的《洛基恐怖秀》(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有關cult片的譯名及定義乃參考《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但唐謨著),是目前我認為最傳神的翻譯,畢竟cult movie常常是一邊看一邊罵「靠」,然後繼續看的樂不可支,這不是中邪是什麼。順帶一提,這本書非常好笑,不要半夜看會笑到把鄰居吵醒!


日文版預告,釋出許多全新畫面,日本人真受寵!(Apr 23, 2013)

STID在拍攝時片場保密到家,甚至在正式預告前仍不公佈Ben在片中飾演的角色是誰?是好是壞?十足吊人胃口。幾張片場照及先遣新聞稿發佈後,Ben飾演舊系列作中的代表反派汗(Khan)的謠言喧囂塵上,甚至連IMDb都以「謠言」標示Ben的角色。去年年底第一隻預告片公開,公佈Ben的角色名為約翰哈里遜(John Harrison)後,謠言仍認為此角色與汗有一定的關係。

繼英語圈在戲院播放《哈比人:意外旅程》( The Hobbit: An Unexpected Journey) 3D版前播放9分鐘預告,台灣也在今年1月上映的《女巫獵人》(Hansel and Gretel: Witch Hunters) 3D版播出。隨著上映日期逐漸接近,相關消息如雨後春筍般接連冒出(就是每天看新聞看到死的意思),但BC所飾演的約翰哈里遜仍然是一個謎團,迷妹觀眾對於STID的劇情也越來越期待。




Star Trek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它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廣?

雖然《星際爭霸戰》的名字,既有「爭霸」又有「戰」,但其原始創造者金羅登貝瑞(Gene Roddenberry)是一位標準的人道主義者,他所設定影集的中心主旨是在傳遞和平與平等,也因此中文的《星》系列愛好者主張應統稱為《星艦奇航記》較能傳達影集本意。《星》系列中創下了許多影史第一,如第一位位於主角群中的黑人女性烏蘇拉,亞洲血統及俄羅斯人擔任主角,甚至是禿頭主角、黑人主角以及女性艦長,以及跨種族、同性接吻鏡頭,或許現在看來十分尋常,但在播映當時的文化背景下是電視上少見的安排。

近半個世紀以來,《星》系列的流行讓影集中的觀念及語言慢慢融入了美國通俗文化中,琥碧戈柏(Whoopi Goldberg,曾演出《修女也瘋狂》)即受到烏蘇拉影響而立志成為一名演員,許多太空人也坦承因此而踏上了探索星空的職涯。如同許多科幻作品,《星》系列中對於未來科技的想像也激發了許多現代3C產品的靈感,像是PDA、手機、聲控電腦、生命探測儀、甚至是google map。在許多流行文化,像是南方公園(South Park)及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中也可發現《星》系列的影子。而史巴克的瓦肯舉手禮「生生不息,繁榮昌盛。」(Live long and prosper),就連現任美國總統歐巴馬也曾當眾比出此手勢。

1976年時,星艦迷集體寄信給美國太空總署(NASA)請願將新的太空梭命名為「企業號」(Enterprise)(據說他們收到了近40萬封信),在當時美國總統傑拉爾德·福特(Gerald Ford)受意之下,原名「憲法號」(Constitution)以紀念美國建國200週年的太空梭就此更名「企業號」,羅登貝瑞及《星》主要角色受邀參加了啟用典禮。不過這架太空梭後因NASA政策轉變,僅作為測試用途,未曾真正進入外太空軌道,該太空梭目前陳列於受到珊迪颱風侵襲的紐約Intrepid Sea, Air & Space Museum。值得一提的是,在影集中「企業號」為一艘「憲法級」(Constitution class)星艦,何嘗不是一有趣的更名。

關於《星》系列的相關訊息,在繁體中文世界也有許多粉絲默默耕耘著,不過對我而言實在太多了吃不消。其中《星艦奇航記─過去、現在及未來》一文雖然有些年代了,但除了詳細介紹《星》系列劇情及角色之外,更探討了《星》系列對於現實世界的影響與映射。除了維基百科(Wikipedia)外,想了解更多《星》系列的朋友可前往:台大星艦學院星際聯邦星際艦隊圖書館


BC在Collider/Omelete訪談舉出"live long and prosper"手勢
我猜Ben是故意講成Live long and prosperity。不過這完全是我個人意見,或許Ben真的是貴人多忘事。



J.J.亞伯拉罕(J.J. Abrams)談STID是? 

「這部片對我而言,更深更廣更黑暗且真的把許多人們所熟悉的《星際爭霸戰》給毀滅了 ,這並不是說《星》的精神或是目的或是核心被毀滅,他們還是很重要,而是它將會遠遠超越你的期待。我避免稱它為續集,也很排斥標題上的冒號。這一次,每個角色都將更深入黑暗。也就是說,無論場面多麼浩大,如果角色沒有凸顯也是沒意義的。尤其是這部片的主題是寇克和他的組員將被迫面對未知而恐怖的事件。電影不只能有壯闊的場景,觀眾必需要能感受且愛上這些角色。在前一部電影中他們還不熟悉彼此,這一次他們將團結起來共同面對未知的災難。」

亞伯拉罕談這部片的主題:「(這是關於)你能為你的所愛做任何事。」只能說這主題實在太適合Ben了!



BC談如何用iPhone拍攝試鏡帶

綜合幾個訪談內容編譯如下,語氣和用詞可能有些不連貫,因為英文跟日文來源不太容易統一,抱歉!


據說這一切是從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曾導過《戰馬》)的推薦開始的?

BC:「史蒂芬和JJ提到我的名字實在很榮幸。不過JJ在這之前就知道我了,他在成為Sherlock電視影集的粉絲之後就問過我這件事。2011年年底他打電話向我稍微說明了一下角色,想要我寄試鏡帶給他。當時雖然只有完成部份腳本,但已經可以簡單說明這個角色了。不過製作試鏡帶的時候發生了一些問題,聖誕連假中攝影工作室全都關門休息了,我也沒有攝影機。和親友討論我的困境之後,就決定拜託他們幫我用iPhone拍攝。」

對一個製作費超過一億八千萬美金的超大科幻電影,竟然用手機拍攝試鏡帶,這說起來多大膽啊,但其實這是在腹背受敵的狀況下不得已的選擇。

BC:「距離不得不把試鏡帶寄給電影公司只剩下幾小時了,親友選擇的攝影場地是他家廚房,而他的小孩才剛出生。為了不吵醒正在睡的小嬰兒,我們在廚房偷偷摸摸的試著打光。(笑)我蹲在廚房的地板上,那時大概是晚上11點。我已經十分精神不振了,這也影響了我的演出。亞當(Adam Ackland)幫我拿著台詞,而他的老婆愛麗絲(Alice),上帝保佑她,她還有著兩個已經入睡的孩子──除了這個在他們廚房裡有著危機的演員外他們已經有夠多事情要處理了──她在兩張椅子間取得平衡以找到適合我和檯燈光線閃爍在紙屑上的角度拍攝,盡可能的使場面看起來體面些。

「iPhone的品質真是好得不可置信,我們拍出了非常令人滿意的影像,但我們2個也不知道要怎麼把影像燒進CD-ROM裡。就在快要發瘋的時候,總算是找到辦法把影像送出去,才大大鬆了一口氣。因為試片帶要直接傳到JJ的iPad裡,我們花了一天半的時間壓縮試片帶,當我寄給他之後,沒想到JJ本人跑去渡假了......這有點過份吧。(笑)」

新年過後,看過試鏡帶的JJ寄了E-mail來,決定由BC飾演這個角色,這時離開拍只剩下兩週了。信中說「目前為止看過最棒的試鏡,你想過來玩嗎?」(You want to come and play?)

BC:「我想,這是什麼意思?是邀我進城喝杯茶嗎?我是個英國人,這種事情你要直接告訴我,我得到這個角色了嗎?」



為什麼自從去年12月STID開始宣傳以來,BC看起來就像是STID的主角?

行銷STID的困難就如同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蝙蝠俠三部曲,《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是第一部在海外賣得比本國市場還好的蝙蝠俠電影(632.9百萬對448.1百萬美金),派拉蒙(Paramount)借鏡華納兄弟(Warner Bros.)在海外行銷蝙蝠俠的成功經驗,將英雄電影改以敘事電影的方式行銷。派拉蒙操縱BC飾演的反派角色,除了讓STID的故事發生在地球而非外太空以外,也在海外市場將故事線避免作為《星》系列的方式行銷,改為營造成最容易得到共鳴的善惡對決,希望因此開拓星艦迷以外的市場。

接下來也將製作由亞伯拉罕導演的新《星際大戰》的製片Burk談到,製作STID的挑戰,能像《鋼鐵人》跳脫漫畫角色而成為主流一般取得更廣大的觀眾群,像是更加戲劇性、更多情感展現,以及更多不可能的阻礙,也試著加入以IMAX及3D拍攝場景。他也談到上一部電影更像是把40年來的星艦迷找回來,而這一部則像是除了拍給星艦迷看,更向大眾敞開懷抱。現在一切都已經蓄勢待發,這一部將會比上一部還要親民。




參加澳洲首映的影評們覺得這部片?
(參考:Fansshare

IGN影評:「康柏拜區沒有比這更好的演出了。雖然他在《新世紀福爾摩斯》中演出已經證明了他掌控難以預料的情感疏離的能力,但在這裡,他有著真正的狡猾和邪惡(a true snake)。冷酷無情,只有在匍匐接近他的獵物時稍稍露出他面具下的一絲人性。」影評同時也說:「雖然這可能不會是你今年看到最先進的科幻場面,但絕對會是最有趣的。」

另一個影評 Blake Howard則表示了他對電影裡那些作給內行人看的笑話感到厭惡,不過STID仍然是一部令人十分享受的電影。他說:「其中一些片段讓比較平庸無奇的場景轉化為對星艦迷十分重要的指標,但對我這樣非星艦迷的影評而言就像感到自己錯過了什麼重要的參考文獻。」




BC小知識: 

BC除了在《闇黑無界:星際爭霸戰》飾演John Harrison之外,還有哪些和《星》系列相關的地方?

Ben在科普上的成就也是讓我喜愛他的一部分原因,或許是讓我用愛的角度重溫學生時代慘烈無比的學業,但也說不定其實是因為他講科普的時候我最不需要字幕吧 XD
無論是什麼原因,以下分享兩則我覺得BC與《星》系列十分有趣的聯繫。

史蒂芬霍金和《星》的關係?

相信許多人都知道,Ben與當代最知名的宇宙學家史蒂芬霍金(Steven Hawking)之間有著緊密的關係,Ben除了以飾演霍金傳記電視電影《霍金》(Hawking) 中出色的表演獲得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BAFTA)最佳男主角提名外,也曾為霍金的科普節目Stephen Hawking's Grand DesignInto the Universe with Stephen Hawking擔任旁白,為觀眾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時間與空間的關係。Ben並受邀在上個月霍金的《霍金》(Hawking) 自傳體同名紀錄片(和BC拍的電影也同名)中受訪。(相關新聞預告,BC從[1:25]開始)

霍金除了其在科學上的成就外,他與俗稱漸凍人的疾病抗爭的歷史也令人尊敬,紀錄片中當霍金進入講堂時,許多人激動的起立致敬,這樣這樣的霍金也曾參加Star Trek影集的演出呢!在劇中,他與百科、牛頓及愛因斯坦一起打橋牌,百科在這場牌局集合了重力學史上最偉大的人,如果成真那麼科學界的人也都要為之瘋狂啦,畢竟霍金的理論即奠基於牛頓及愛因斯坦的發現。具有如此偉大科學成就的霍金也是《星》系列的粉絲之一,來看看他怎麼講的吧。
Star Trek 與其他科幻故事都將注意力集中在超光速航行上,這也的確是構成Star Trek故事線的要素。如果企業號受限於次光速之下,來回銀河中心處一趟僅會耗去企業號上船員數年,但等到企業號返回時,地球早已經過八萬年了。想返家探視您的家人可就太遲嘍! 
幸運的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容許了突破這個難處的可能性:將時空加以彎曲, 在我們想去之處與我們之間建立起一個捷徑。儘管這會衍生出負能量的問題,但未來我們還是可能會具備這樣的曲速能力。目前尚未有太多的科學研究致力於此,我想畢竟是因為這聽起來多少太過科幻了。能夠迅速地航行於星際間的結果之一,也可能表示著我們將可透過時間旅行回到過去。但試想,若我們得知「國家科技基金會」真的支持時間旅行的研究計畫,將會有多少納稅人表示抗議。為此在這個領域上的科學工作就必須掩飾其真正的興趣,以一些「封閉式時間性彎曲」的技術性字眼來代表時間旅行。然而,今日的科幻情節常成為明日的科學事實。Star Trek 所涉及的物理肯定是有研究價值的。將我們的注意力侷限在地表上的,也將限制住人類的精神。 
The Physics of Star Trek 序 ─ 史蒂芬霍金談 StarTrek 

Beam me up, Scotty! 海森堡和《星》的關係?

BC在廣播劇《哥本哈根》(Copenhagen)中飾演維爾納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海森堡因為「創立量子力學以及由此導致的氫的同素異形體的發現」而在1932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廣為人知的理論「不確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即和《星》的名台詞「把我傳送上去,史考特!」(Beam me up, Scotty!)有著密切關係。

Star Trek中常用作近距離旅行的傳送器(transmitter),其原理是將人體或物質分解為量子以光波輸送,將量子傳送到終點後重新組合,違反了量子物理學中的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因為當物體背分解成粒子後將四散亂跑,也就無法重組成分解前的模樣;因此在《星》後來的影集中,採用了一種「海森堡補償器」(Heisenberg Compensators)來迴避對現實物理原理的違背,使得傳送器傳遞的量子在到達目的地後能以正確的位置重組。



寫到這裡真的覺得我太宅了還是停下來吧,請迷妹朋友們期待(下)篇:誰是John Harrison?裡面將有滿滿的Ben,連我自己都超期待!

最後補充一個忘記在哪裡看到的消息(而且和Ben無關),就是Chris Pine說他簽的合約是演三集,所以合理推測第三集應該會成為Star Trek五十週年紀念(2016)電影,喜歡這個系列的朋友已經可以開始期待了。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別總是匿名咩,留個名字我好稱呼妳~